南京和平论坛
资讯

和平与遗产 | 石头城亘古 秦淮水日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

来源:亚洲遗产管理学会

2022-03-25

 

image1 

报告嘉宾

吕晓宁 

南京市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总规划师

报告提要

 

吕晓宁总规划师首先介绍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况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情况,随后着重从工作路径、规划修编、法制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南京历史名城保护的总体工作,最后介绍了南京近年来主要的历史名城保护实践工作,并详细分享了其中考虑的问题与实践心得。image2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南京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名城价值可以总结为“都城建设史上巧夺天工的杰作,中国都城格局难得的遗存,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我国重要的思想文化和当代科教文化基地之一”。

南京古都选址依托“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自然山水环境,建设体现了两种最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皇城和宫城中轴对称,布局工整,遵循儒家的《周礼》的礼制,体现皇城、宫城的辉煌;都城城墙的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灵活变化,又体现了道家《管子》“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的规划思想。


image3image4image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南京一直致力于探索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1984年以来,先后编制了四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五类三级”保护框架体系,并制定三项原则: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名城山水环境保护要求彰显南京的龙蟠虎踞,襟江带湖的山水环境。历代都城格局保护重点保护六朝、南唐、明代、民国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遗存。老城高度保护上规划确立了“近墙低、远墙高,中心高、周边低”的控制要求。在已批复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了3个历史城区、11片历史文化街区、22片历史风貌区,10片一般历史地段。

image6 

古都格局图

image7 

主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持续探索的保护

长期以来南京一直在坚持和使用 “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工作方法。2017年南京市启动编制新版的历史名城保护工作,新版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价值认知,对保护目标和愿景、保护内容、保护体系等内容进行了优化。

image8 

新版规划保护框架图


近年来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南京市将原来规定的“近城低、远城高、城南低、城北高”原则,细化到5千多个老城内的控制详细规划地块,结合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的《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城市设计高度研究》相关成果制定了《南京老城建筑高度规划管理规定》,并配套制定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老城空间形态保护深化图则》。

此外,近年来南京在政策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制度

2)实施“保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建立“新城反哺老城”机制

3)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城市更新制度

4)建立“先考古、后用地”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制度

5)建立《南京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制度image9

 

持续探索的实践

近年来南京市持续不断地开展历史保护探索的实践工作。首先是明孝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遗产价值的研究、诠释和传播,合理发挥遗产的精神家园、文化传承、观赏休憩、生态保护等综合作用,承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千年历史传统,实现明孝陵文化遗产保护与南京城市发展的可持续的和谐关系。修订明孝陵总体保护规划,实施系列保护措施,极力彰显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着重抓好明孝陵的历史视线恢复和生态保护,再现皇家陵寝的历史风貌,精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品牌。建设明孝陵博物馆,为展示和宣传明孝陵的文化遗存及其历史价值提供了更好的场所。

第二个是明城墙保护工作。南京提出要让明城墙“看得见,到得了,活起来”。一段时间以来沿城墙被不恰当地使用,导致了城墙与城市割裂。近年来南京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沿线建立了很多新的公园,成为南京现代城市格局和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这样一个世界建城史上的瑰宝展示出来。

 image10

image11

南京明城墙保护工作


第三是历史地段复兴。南京的历史地段复兴实践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期的实践关注的是建筑的风貌、形态,代表就是比较早期的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第二个阶段开始更多关注街巷肌理和整体的保护,比如老门东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第三个阶段把关注点从固态的建筑街巷转变到生活在这个历史街区里的人。从“拆改留”逐渐改变为“留改拆”,进行“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模式探索。

南京在历史地段复兴过程中构建了从环境综合整治到旧区成片再开发,再到老旧小区、历史地段微更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留改拆”城市有机更新模式。

历史地段复兴过程中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让历史地段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比如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1930年,是《首都计划》“第一住宅区”, 曾经是民国时期的公馆区,分布有大量使领馆。随着种种历史原因、产权更迭,街区逐渐失去活力。为了焕发街区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合当代城市发展和空间需求,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间,实施颐和路复兴计划,以“百年颐和、万国风华”为目标,建设风情休闲旅游区、艺术风尚街区、品质人文社区和南京国际交往中心。 

image12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开放院落总平面图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实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尊重原住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激发街区活力。生活延续性是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被称为活的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生活空间品质、加强政策引导,保留原住民,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街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传统文化。

其中堆草巷31号的居民是一个种植花草的爱好者,通过政府平台的帮助,把他的花园经营得更好,居民也愿意与邻居和旅游者共同分享他的花园。

image13 

小西湖堆草巷更新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历史地段保护中如何处理好产权边界与街巷肌理的内在关系。实际上街巷肌理就是一些产权边际共同的包裹线。历史地段的衰败与复杂的产权演变存在因果关系,因产权交易地块可能发生合并或分割,但沿街的产权边界保持相对稳定,街巷肌理因此得到稳定的延续。对街巷肌理的保护不仅是在保护历史风貌,核心是对居民利益的尊重。

南京逐渐尝试根据街巷布局和土地权属建立规划管控和微更新实施两级单元,分别制定保护与再生导则。在小西湖更新工作中,同一个地块采取多种更新模式,公房采取腾退的形式,私房采取自我更新或腾迁的形式,厂企房采取征收搬迁的方式,一改过去“留下要保护的、拆掉没有价值的、搬走原有居民”的一刀切的改造更新方式。

image14 

小西湖片区产权及城市肌理分布图

 

第四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兼顾历史街巷的尺度与民生改善必需的市政配套。在小西湖通过很小尺度的“微管廊”,为“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的开展提供了市政设施的技术保障。

image15 

小西湖片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最后历史文化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该怎么做。多元的城市更新参与者,让居民成为保护更新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实施者之一。

image16 

“五方平台”示意图

 

结语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根脉,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城市管理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化遗产走进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的方式方法。


2022-03-25 04:10:50
资讯
查看更多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91号

南京 中国